跟旅行社出去旅游的次数不多,但仅有的几次都有一个必须的项目——买玉器。我很不解,你说去云南、去产玉石的地方让游客买玉,倒也不算奇怪,那些与玉石不搭边的地方也让游客买玉,而且标榜的都是正宗的和田玉,这就显得有点怪异了。
一群人先被旅行社的导游,把玉石的历史底蕴、未来价值、平安文化、健康文化、美容文化、辟邪文化、孝道文化、祈福文化、发财文化,宣传得淋漓尽致;然后带领这群游客进了卖玉场,就像一群羊被赶进了羊圈,不到时候绝对不会“”;无论你买不买都得在这里耗着。有孩子躺在地上睡着了,有老人无精打采地蹲在一旁,有人百无聊赖地在柜台间转悠。
购物结束的时间终于到了。如果“战果辉煌”,那上车后导游一定会眉开眼笑,甚至说中午给大家加菜;如果“空手而归”,那导游一定是满脸沮丧,把 大家揶揄得一文不值,甚至是嘲讽、贬损加恶心;如果个别人没有消费,那导游一定是“满面怒容”,变着法地训斥,弄得“个别人”面红耳赤,颜面扫地。
我不是不理解导游,我是不理解文旅机构的“设计”者,为什么非得卖玉?把导游逼成这样。难道不能结合地域特产、文化、饮食、民俗做点文章吗?试想,参加旅行社的大都是平民,出去旅游一次买一次玉,那得花多少钱啊!就是能买得起,那也得有用才行。不是说人养玉、玉才养人吗?买那么多怎么养?总不能两个手脖上各戴五六个手镯、脖子上挂七八个玉石挂件吧!人不养它,它就没有灵性,没有灵性就是一块人工雕琢过的石头,一块石头怎么养人?
说到底是利益的驱动。玉石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由来已久,它是有钱人心理装饰、自我满足和身份标识。一般老百姓特别是干活人,带个一万、几万、十几万玉镯、玉佩的极少。商家可能有个错觉,认为现在的人都有钱,要不怎么会出来旅游?至少买个玉器的钱能拿得出来。所以就猛吹玉的各种“软、硬”作用,试图让人见“玉”思迁,“玉”罢不能,乖乖掏钱。 如果有很严格、透明、统一的确定玉器价值的评判体系,也许卖玉就没有这种“+盯人+威逼+哀求”的模式了,也许旅游中的买玉者也就比较从心、从容、从理性了。正是因为“玉无价”,卖家才赋予它丰富的神灵、宗教等内涵,让它更加神秘、神奇,从而把它的价值推到了“无价”的高度。“无价”的潜台词就是“多高的价格都不算高。”
仔细想想还是卖玉器的聪明。玉无价所以才卖玉。一件玉器,少则几千,多则上万、几万,来劲!若是将卖玉器改成卖本地“土特产”,那多“少土特”产才能抵得上一块玉器的价钱啊。再说“土特产”又不能被赋予诸多奇功异效,游客一次能买多少呢?
我突然明白:玉养人,玉确实养人,多少人靠卖玉赚钱养家啊! 。